租车O2O并不能解决青岛会议租车公司的致命伤
租车O2O并不能解决青岛会议租车公司的致命伤。在今天,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带来的种种改变,大家生活在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中,依赖滴滴打车、信任大众点评,上班族的午饭离不开美团外卖,O2O一时间成了香饽饽,很多公司都争先恐后的跳进这个迷局寻找出路,尽管在2015年O2O曾遭受严峻的资本寒冬,但依然无法阻止创业者们跃跃欲试,成千上百的O2O项目依然如暴雨般不断涌现,青岛租车公司能落实好O2O模式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O2O模式并不是青岛任何租车公司一开始都能适配的,更不是单纯的烧钱、补贴模式,尤其是对于那些还徘徊在迷茫期的青岛大批传统租车公司。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租车服务需求越来越大,租车行业迎来利好。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租车行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尽管这两年租车O2O项目不断涌现,但多是虚火一片,并未真正推动租车行业的发展,并且从实际业务量来说,线上交易的租车业务最多只占三分,重心仍在线下。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现在租车O2O平台像58租车、神州租车的业务多数聚焦在上门租车、家庭租车等这样的家庭服务,而市场真正的需求多是专业司机这样经验丰富的司机,但这部分人员仍被扎根多年的传统租车公司垄断着;同时由于租车服务行业线下粘性太强,人们在找这样的专业司机时,还是习惯性地到线下门店询问了解,并不会因为在网上看过司机的介绍和评价就轻易下单敲定,毕竟很长一段时间要跟一个司机生活在一个空间下,总还是要求有几分眼缘的。正是由于租车行业的线下粘性太强,很多租车O2O平台只能从简单的租车、旅游等服务切入租车行业,可是租车服务的需求量并不是特别大,同时频次也不会太高,即便通过优惠券补贴等让利活动,也没有真正调动起用户的热情,租车O2O也始终不温不火,可见这些平台并没有抓住用户的真实需求。
其次,租车O2O除了改变用户的行为之外,并未真正触及行业痛点,技术的革新、模式的创新都是为了推动行业进步而努力,而互联网租车平台似乎并未做到。笔者曾走访多家传统租车公司,他们坦言到租车O2O的层出不穷曾给他们带来过惶恐,但只是被租车O2O来势汹汹的势头所吓到,市场是否买单还有待于验证,从实际业务量来看,租车O2O平台并未撼动传统租车公司的地位,抢占到的也只是传统租车公司根本不屑于做的个人的租车服务。尽管,我们看到很多传统行业都被互联网企业“和谐”掉了,可是在租车行业,这一天似乎还很遥远。

在传统青岛会议租车市场上流传着一个定律,就是得司机者得天下,拥有几百个司机的花名册就可以开个租车公司,对用户和传统租车公司而言,他们需要的都是素质高、职业技能强的司机,人才缺失是这个行业最本质的痛点,可是互联网显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个行业传统租车公司+互联网似乎更为靠谱,一方面有扎根多年的线下经验和丰富资源,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来优化流程、规范行业。例如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订单的高效管理,激活那些沉睡的司机数据,提升用户粘性等。目前来看,神州租车、58租车在做着这样的事情,通过B2B的形式给传统的租车公司提供电商管理系统以及移动端APP,但是跟神州租车不同的是使用58租车系统的租车公司并不需要更名易姓,还可保留其原来的品牌进行运营。如今的传统租车公司就像十多年前的房产中介,存在着各种弊端和缺陷,因此需要新的技术和手段让这个行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透明,从而提升用户满意度。
再次,经过近两年的摸索,租车O2O依然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在经历过2015年的资本寒冬之后,今年各大租车O2O平台都纷纷抱团取暖,2016年年初神州租车和58租车进行抱团达成战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神州租车携手百度、京东到家推“日租车”,开始试水即时上门按天服务,为自己提供流量入口……2016年租车O2O平台的资本重组似乎已经初露端倪,“兼并、收购、关闭”也许会成为租车O2O的新常态。
在笔者看来,租车O2O并不是什么神丹妙药,去中介也未必就是明智之举,在这个行业,互联网租车平台和已经逆袭而来的传统租车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会此消彼长,不论未来谁能占上风,前提是要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规范行业标准,推动行业进步。
